股天下配资网
一个人过得好不好,其实看TA日常的聊天记录就知道了。
希望在35岁之前攒够一笔钱退休,过上理想的生活,是朋友小雨的人生愿望。
而翻看我们的微信聊天记录,我发现她说的最多的话就是“等我”:
“等我攒够钱就……”
“等我忙完这阵就……”
“等我实现目标就……”
而至今,她已经在大厂奋战了将近10年,几乎没有请过一天假;
每个月工资到手就存起来,衣服、鞋子、包包等也很少为自己买;
为数不多的几次“旅行”,都是拖着登机箱辗转在不同城市的酒店会议室。
去年深夜她突然打来电话,崩溃地说“真的撑不下去了”。
可第二天清晨的朋友圈里,她又变回那个斗志昂扬的职场战士,配文是:“再等等,未来一定会好的。”
但35岁生日今年就到了,显然,小雨的“退休梦”只能继续延迟。
小雨的这种状态,让我不禁想起人类学家项飙一个精准的比喻:“像蜂鸟一样悬浮”——
“他们进行高强度的劳动,暂停常规生活,以便迅速获益,然后逃离。他们的生活没有在群体里、在物理空间里面沉淀下来、嵌入进去,而总是像蜂鸟,必须高频度地振荡翅膀,把自己浮在空中。”
越来越多的人正过着这样的“蜂鸟人生”。
TA们选择牺牲当下,用苦行僧般的节俭和忍耐,等待一个幸福的明天。
而随着那个想象中的未来不断推迟,又把自己逼入焦虑、痛苦的角落里。
但“当下”和“未来”从来不是相悖的难题,或许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解:
一心只追逐“未来”会让我们失去什么?是什么让我们无法停下来?如何才能在规划未来的同时,找到当下稳稳的幸福?
今天,壹心理就来和大家一起探寻答案。
一直等待未来
背后的隐形代价是什么?
当“等以后”成了口头禅,“现在”就成了永远在装修的毛坯房——我们住在里面,却从未真正安顿下来。
这种状态不会立刻击垮你,却会从3个层面,悄悄损耗你的生命力。
1.异化:你成了自己人生的“假面演员”。
在存在主义心理学中,异化是指个体逐渐与自身的真实情感、价值观和选择能力失去连接,不再为自己的生命经验做出主动抉择。
而是被动顺应外部期待,最终感受到内在的疏离、空虚和自我迷失的状态。
你可能每天都在忙忙碌碌:说话、工作、社交,却常觉得像站在旁边看着自己表演——
说的话不是发自内心,做的事也不是你真正想做的,逐渐活成外界期待的“提线木偶”。
就像《东京女子图鉴》中的绫,从小镇到东京,她执着于“30岁前住惠比寿”“40岁前嫁给有钱人”等阶段性目标。
但每达成一个目标,立刻陷入空虚,转而追逐下一个。
她的每个选择,比如换男友、跳槽、搬家,都是为了扮演“让人羡慕的东京女人”,而非内心的真实渴望。
最终,40岁的她站在街头,看着橱窗里的自己突然困惑:
“我到底想要什么?”
这正是异化的核心:把生活变成通关游戏,自己却从未真正“在场”。
同时在不断追赶“未来”的过程中,失去了对“当下”的感受力和真实情绪的连接。
2.存在感真空:现实成了食之无味的“预制菜”。
意义治疗创始人维克多·弗兰克尔的存在真空理论指出,人们一旦丧失与世界的原始连接能力,这种断裂感会蔓延到你与他人、与世界的关系中——
你活在人群里,却像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。
这并不是你不够努力,而是你习惯了压抑感受、屏蔽身体的反馈,把自己从现实的体验中“抽离”了出来。
正如韩剧《我的解放日志》里的廉美贞,她每天通勤来回长达3小时,要先坐公交车到地铁站,再坐地铁到首尔上班。
下班已经累到麻木,怎么休息都缓不过来:
“我累了,不知道从哪开始出了差错,就是累了,所有的关系,都是劳动,睁开眼睛的所有时间都是劳动。”
她实在太安静了,几乎不主动搭话,很少参加同事聚会,别人也渐渐忽略了她。
偶尔对同事微笑,也是她从原本漠然的脸挤出微笑来。
她不止是身体上的劳累,更多是心累,是“毫无连接”地活着。
存在感真空最残忍的,不是让你痛苦,而是让你连痛苦都感觉不到——
像一具高级仿生人,完美执行所有程序,唯独无法感受到自己在“真实地活着”。
3.焦虑倍增:未来成了放大痛苦的显微镜。
认知行为疗法 (CBT, Cognitive-Behavioral Therapy) 发现,当个体过度关注未来目标时,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(DMN)会过度激活,同时前额叶皮层对杏仁核的调控功能减弱,导致对当下刺激的评估出现偏差。
简单来说,它会让日常普通的生活压力会变得更加难以忍受,从而导致你不断地陷入焦虑、痛苦的漩涡中。
比如想着“等我年薪百万就会幸福”,反而让你更难忍受眼前工作的琐碎与压力;
不断憧憬“等我买房就轻松了”,反而让你对当下的租房生活充满焦躁与嫌弃。
荒诞的正是,你越拼命奔向那个“美好未来”,却越把当下的生活过得支离破碎。
悬浮人生:我们为何被困在未来的幻象里?
我们以为自己在为“未来”奋斗,却不知不觉活成了脱离当下的“悬浮人”。
其实并不是我们自愿“悬浮”,而是掉进了3个心理陷阱。
理解它们,是让悬浮人生落地的第一步。
陷阱1:社会比较的隐形鞭子。
心理学家利昂·费斯廷格提出了社会比较理论:
当缺乏明确标准时,我们本能地会将他人作为衡量自我的标尺,来进行自我评价。
比如热播剧《小舍得》里的“鸡娃”现象,剧中的子悠虽然成绩很好,但是完全不快乐,他考试时撕掉试卷,掀翻课桌,跑出教室大哭,因为他的压力太大了。
而妈妈田雨岚却依然强调:“你不考第一名,也要考第二名。”
老师骂子悠骂得很难听,妈妈不但不维护子悠,还说:“老师严厉点,是为了孩子好。”
父母不停念叨“现在吃苦,以后你就轻松了”,但看不到孩子在现在已经无法承受这份苦。
甚至网上还有一个笑话,有人问:“孩子4岁,英语词汇量只有1500左右,是不是不太够?”
高赞回答竟是:“美国肯定够了,但是在北京海淀区是不够的。”
社会比较的陷阱在于,它像一根无形的鞭子,让你误以为只有不停奔跑、达到别人的标准,才算不落后。
结果呢?
你跑的路线可能根本不是自己选的,跑的节奏也由不得自己,只为了不被“甩下”,最终身心俱疲,也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。
陷阱2:虚假希望综合征的甜蜜麻痹。
多伦多大学心理学家珍妮特·波利维(Janet Polivy)和皮特·赫尔曼(C.Peter Herman),在1999年的研究中,提出了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叫:虚假希望综合征。
它指的是人们在制定计划时,过度幻想未来成功的美好画面,大脑会分泌多巴胺,让你提前尝到甜头,产生一种“目标快实现了”的错觉。
比如等我瘦了20斤 就谈恋爱,等 买房、升职了就好好生活……
每次立下这种Flag,你是不是感觉特别有希望,甚至有点小兴奋?
但转头,健身卡在抽屉吃灰,加班依旧无止境,生活还是老样子。
这种“精神止痛剂”效果短暂,副作用却巨大:它让你沉迷于幻想带来的爽感,却削弱了面对现实的实际执行力。
你用“遥远的未来”给灵魂画饼充饥,却让“现在的自己”饿得前胸贴后背。
陷阱3:自我价值绑定的沉重枷锁。
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一个理念:
每个人的“存在”本身就有价值,不需要靠分数、收入、外貌或任何成就来证明。
你值得被爱和尊重,不是因为你做对了什么,而是因为你就是你。
但我们成长过程中,经常学到的是相反的“条件式价值”:
● 成绩好=被 表扬
● 懂事听话=被喜欢
● 有用=才配被认可
久而久之,我们的内心形成了一种错觉:“我要努力证明自己有用,别人才会爱我。”
这就是罗杰斯所指出的问题:
当我们把“做得好”当成了“我有价值”的唯一证明。
那么,你一旦表现不好或暂停努力,强烈的罪恶感和自我攻击就汹涌而来。
比如,周末躺平刷剧,心里却慌得不行:“别人在学习,我是不是废了?”生病了也不敢请假,生怕一停下就被淘汰。
这3个心理陷阱像合谋的绑匪,一个催你跑,一个骗你等,一个让你不敢停。
而真正的精神解绑,是从这些陷阱中夺回当下的掌控权。
正念认知疗法发现,当我们把注意力拉回当下时,大脑中负责理性判断的区域——前额叶会“上线”,它会更好地管理负责情绪反应的“报警器”——杏仁核,从而减轻焦虑的自动循环。
简单来说,当你专注于当下,大脑的“冷静区”就能及时缓解焦虑。
当我们不再为未来透支现在,未来反而会因为现在的饱满变得更加自由、丰盛。
无数个认真活着的“当下”,才能构成幸福的“未来”
如果你也因为规划未来而牺牲了当下,觉得生活像在空转,不妨试试下面3个办法,重新找回对真实生活和自我的主导权。
1.认知层面:给未来祛魅。
很多金光闪闪的目标,比如财务自由、功成名就,未必是你真心所求。
如果不拆解目标背后的日常体验,你很可能只是被社会标准推着走。
当“等我……就幸福”的念头升起时,试着问自己:
这个目标剥去社会滤镜后,还剩多少是我真正想要的?
达成后,我最平凡的日常会是什么模样?
比如,把“年薪百万”翻译成具体的生活场景:
● 早晨能多睡半小时?
● 周末敢拒绝无效社交?
● 还是终于敢买那款喜欢的咖啡豆?
发现了吗?
很多远大目标最终要的幸福其实很小,只是我们在当下不敢直接索要这些小确幸。
2.体验层面:用身体锚定此刻。
悬浮最可怕的是让我们变成“感官残疾人”——聊工作计划能脱口而出,却不知道窗外的树何时开了花。
所以,你可以试试这些即时唤醒练习:
吃饭时:放下手机,数出饭菜的3种颜色,细嚼慢咽,感受味道的层次。
通勤时:找出3种不同的脚步声,比如高跟鞋的脆响、运动鞋的摩擦、行李箱轮的滚动。
感官是锚定当下的最快通道。
当你真正听见雨打在伞上的声音,那个瞬间就无法焦虑未来——因为身体,是灵魂最忠实的锚点。
3.关系层面:在“附近”扎根。
项飚提出,对抗悬浮的关键在于重建“附近”。
比如每周进行 1 次“附近”的互动:和早餐摊主聊天气,对快递小哥说“谢谢”;
每月参加1次线下兴趣活动:绘画、烘焙、徒步……
让注意力从“我要表现好”,转向“今天的画线条勾勒得很不错”“这个面团好软”“山上的风景好漂亮”。
正如韩剧《我的解放日志》里,三兄妹和邻居互相帮忙干活、社区聚会,这些看似无用的接触,反而让TA们从虚无的悬浮状态中挣脱出来,找到了脚踏实地的安稳感。
这印证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洞见:
“要爱具体的人,胜过爱抽象的人。爱生活本身,胜过爱生活的意义。”
真正的安稳感,从来不是在等待“未来”中得来的,而是在“当下”一步步认真生活出来的。
挣脱“悬浮”的困境,需要的并非更用力地振翅高飞,而是那份允许自己缓缓降落的勇气。
项飙的那句“认命不认输”为这份降落指明了方向:
认命:是清醒地看见让我们悬浮的真相,停止苛责自己“不够努力”。
不认输:是在认清现实后,依然在生活的夹缝中,找回那些真正属于你的“此刻”。
当你不再逃避当下,也不再执着于预设的未来,而是接纳此刻的局限与真实,
你就开始在当下扎根,触摸到那个被忽视已久的、真实的自己。
降落,也不是放弃飞翔,它恰恰是领悟了生命最朴素的智慧:
所有值得抵达的壮阔未来,都由无数个真实、具体、被你全然体验的“此刻”铺就而成。
就像一棵树,越是向下扎根,越能向上生长。
愿你既有冲向云霄的勇气,也有俯身触摸土地的温柔。
世界和我爱着你。
作者:思小琳
编辑:老啊嘛、笛子
图源:影视剧《《东京女子图鉴》》、《我的解放日记》、《小舍得》
参考文献(滑动查看)
[1]许知远对话项飚,《十三邀》栏目第四季 04 期.
[2]中国人像蜂鸟,振动翅膀悬在空中,正午故事对项飚的访谈,2015.12.26.
[3]专访人类学家项飚(上):我们应该「认命」但不能「认输」,端传媒,2017.4.30.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tpLjgVDzqmuvaocAjoMHdA
[4]Frankl,V.E.(2006).Man's Search for Meaning.Beacon Press.
“人之所以痛苦,是因为活在了过去和未来,却错过了唯一的真实——当下。”
如果你也常常因遥不可及的未来而精疲力竭,渴望拥有真实的幸福,那不妨学点心理学吧!它能帮助我们重塑认知,不再透支焦虑,不再牺牲鲜活,让每个当下成为幸福未来的基石!
当然,学习心理学的意义还远不止这些。我们还可以通过心理学不断提升自我价值,打破焦虑内耗,认清自己真实的需求,甚至可以开拓靠谱的副业探索之路,成为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!
如果你对心理学感兴趣
想要学习心理学,助人渡己
想要成为心理咨询师,探索第二职业
点击添加壹心理·规划师
↓ 即可免费领取「1V1职业规划」↓
长宏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